『頭痛』不是病,但痛起來要人命!
相信身處高科技時代的我們,很多人都有可能因為是工作壓力、睡眠不足等各種因素,產生了『偏頭痛』的困擾。
以陽煦小編來說,當頭痛發生時,第一個想到的解決辦法就是喝杯黑咖啡,大多時候都能得到緩解頭痛的不適感,但也偶爾會失效,這時就得依靠止痛藥才能完全紓緩了。
陽煦小編雖然只是偶爾會有頭痛的不適感,但因為頭痛發生時,除了會影響日常生活的作息,若是在工作時發作,影響了工作情緒,那真是……痛不欲生啊!所以為了可以搜集一些減緩頭痛的偏方,陽煦小編詢問了大家的好朋友谷哥,赫然發現世界衛生組織將偏頭痛列為10大健康疾病之一,在2021年8月的統計數據中,全台灣有約近200萬人受輕重程度不同的偏頭痛之苦!
哇!好驚人的數據!
過去的醫療技術有限,使得大多數的醫師告知患者「偏頭痛」只是一種症狀,並不是一種疾病,但隨著專科醫師深入研究、探討後發現:常常忍痛不吃藥或不接受專業治療,反而容易讓身心大受影響;此外,飲用咖啡雖有部分止痛效果,但若狂喝咖啡,又搭配服用含有咖啡因成分的止痛藥,導致咖啡因過量,可能會誘發且加劇偏頭痛,甚至更可能是造成失能、殘疾的主因。
在陽煦智權服務的客戶群中,就有一位榮總的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韋達博士,不但曾在哈佛大學擔任研究員,目前也是臺灣頭痛學會理事長,一直致力研究「頭痛」發生的原因及解決的方法,將研究成果撰寫成多篇的《學術論文》,且發表於醫學期刊,更將《學術論文》轉而進行【發明專利申請】,
一定有人會很好奇!偏頭痛的《學術論文》也可以變成【發明專利】嗎?
對專利法稍有瞭解的人都知道,依專利法第24條規定,「人類或動物之診斷、治療或外科手術方法」不予專利。
然而,這個規定並不意味所有跟「診斷」「治療」有關的技術都不受專利保護。
怎麼說呢?
就像醫療儀器,無論電腦斷層掃瞄(CT),核磁共振影像(MRI),都可以用專利保護;藥品、疫苗,像是阿斯匹靈、威爾剛、mRNA疫苗…也統統都可以獲得專利保護。
所以,當這位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同時也是陽明交通大學的教授)把原本只能由病患主觀描述的病情給「科學化」、「量化」、「數據化」,甚至把可能發生的原因用科學方式找出來,變成「設備化」,自然可以考慮申請專利。
什麼又是「量化」呢?
在醫學上可量得到的資料,都稱為「量化」,例如:頭痛發生的頻率、時間的長短,甚至是把視覺或皮膚的刺激,以及刺激造成的神經反應,透過測量儀器的數值加以記錄,然後再對這些數值做分析、判斷頭痛的嚴重程度及類型,使得這些「量化」變成特定的流程和儀器,成為輔佐醫師客觀判斷的數據資料,讓醫師提高後續診斷與治療的品質與精準性。
由於我們同事也具有陽明醫學院的背景,因此替陳醫師所服務的榮民總醫院和陽明醫學大學(現在已經跟交大合併)一共申請了2件【發明專利】,一件於2018年申請,一件於2020年申請,都分別於2021年取得了【專利權】,成功將《學術論文》的研究成果變身成為〔醫學界〕和〔學術界〕共享的商機。
所有的科學都是努力去建立標準,依過去累積的經驗與實驗,來改善未來的生活品質。
甚至於藉由台灣地區的醫療資源整合,未來許多偏遠醫療院所,也可能藉由基本的量測裝置,將量測數據上傳,經由遠端儲存、記錄、分析,讓各地的家醫科醫師,配合位於教學醫院的遠端的專業醫師,替各地的病患進行偏頭痛的病症狀況分析,提升偏遠地區醫療品質,降低地方醫院建置醫療設備的成本。
歡迎想創造共享商機的發明人與陽煦聯絡,共同研商專利規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