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一個很令人高興及值得驕傲的好消息,忍不住想和大家分享!
在我們所服務的諸多富於研究創新能力的客戶中,任職於《臺北榮民總醫院》神經內科的主治醫師陳韋達博士,和任職於《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的研究員蕭富榮博士,他們團隊近期的研究成果,在專門研究疼痛醫學的【國際疼痛研究協會 (IASP)】的【疼痛】期刊中發表論文。這份研究成果還獲得了『國家新創獎』的「臨床新創特優獎」,很高興在獲獎過程中,我們《陽煦智權》也略盡棉薄之力,而且還更進一步的把這份研究成果轉換為【專利申請】。
什麼是『國家新創獎』呢?
「作為國內生醫與大健康領域創新競逐的最高指標獎項,看見驅動產業迸發前進的創新力量、更看見以創新科技帶動產業翻轉的新格局!」
這就是《財團法人生技醫療科技政策研究中心》所說的『新創精神』。
有做「研究」的相關人士一定知道,需要花費許多的時間、精神、心力,在不斷的失敗過程中去改進、修正,還要度過最難熬的等待階段,才能迎來令人振奮的甜美結果。
台灣專利法第24條規定,基於人道因素,「人類之診斷、治療或外科手術方法」發明在我國為『不授予』專利之標的。那為何陳醫師和蕭博士的醫學研究可以進行【專利申請】呢?
答案很簡單 !
因為他們團隊的這份研究成果並不是真正狹義的疾病診斷或治療方法,而是用來預測疼痛患者對於某特定藥物的反應效果。基於偏頭痛本來就是多重因素來源所造成的一種症狀表現,各種各樣的原因機轉,並不是狹義單一的疾病,也因此,很多種不同的藥物或治療方法都可能對部分患者有效,也都可能對另一部分患者無效,而且依照目前的醫療技術,僅能不斷試錯。
也因此,一個病人已經疼痛到必須前往接受醫療協助時,還可能要先經歷幾個月的試錯,才發現第一線藥物是無效的,然後開始變換治療方式,看下一種藥物或治療方式是否有效。
上述研發在此處創造了重大突破,藉由簡單的量測裝置、系統和方法,就可以預測偏頭痛患者對於目前最常見第一線藥物是否會有良好響應,如果發現不會有效,自然可以直接跳過試錯期,減少病患所受的疼痛折磨。
從專利角度出發,一方面我們所申請的僅只是一種藥物響應程度的預測方法,並不是醫師治療病患的方法;另方面,本發明更包括檢測資訊的裝置系統,當然是可專利標的。
在可預期的將來,希望『榮陽團隊』的研發成果,不僅可以獲准發明,也可以盡速上市,讓偏頭痛患者可以更快尋獲適當的藥物和治療方法,有效減少疼痛折磨而提升生活品質。